苏州“微亮化”的原则
1. 惠民生、提品质
近年来,随着苏州建成区面积与日俱增,夜间照明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。苏州正统筹抓好太湖治理、大运河文化带、长江大保护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,进一步守护好温山软水的生态本底、古镇古村的秀美风貌,打造人人向往的诗意江南。
但苏州夜间照明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盲区,背街小巷、老旧小区等区域路灯配置不足。长期生活在有路无灯的环境中,居民日常工作生活将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。因此,“微亮化”规划着重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配套设施的补缺和完善为契机,解决民生问题。
在保障夜间照明盲区安全性提升的前提下,“微亮化”设计应充分发挥社区历史文化、自然环境等个性特色资源,适度亮化,提升公共空间照明环境,进一步打造内涵丰富、各具特色、环境美好的景观照明风貌。
2. 以人民为中心
“人”是构成城市生活的关键要素,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突显“以人为本”的思想,坚持以人为中心,实现夜间环境的全面发展。解决生活在照明盲区环境中居民的生活困境,在满足其基本通行要求的基础上,提高夜间生活质量。通过对照明盲区进行“微亮化”,切实将相关实事做在居民的心坎上,体现了务实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理念,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。景观照明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极为紧密,美化的照明环境能够提升人们夜间生活的品质,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3. 适地、适时和适度
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、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城市环境空间的形成。为了让“微亮化”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苏州居民,“微亮化”的设计要积极吸收区域周边的良好元素如人文元素、历史元素等,对其加以创新,体现照明设计的现代性的同时又能够体现当地的特色。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夜间生活方式,让“微亮化”照明设施的设置与居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,保留和传承当地文化。此外,对照明盲区进行照明设计时,应充分把握照明的“度”,对照明的亮度、色温、彩色光及动态光进行适度控制,营造安全又舒适的夜间环境。适地、适时和适度的亮化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区域的照明特色,更能优化夜间照明环境,提升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。